搜索
搜索

医院动态  /  NEWS

/
/
/
健康报:数字护联网南通模式——“信息化支点”撬动护理事业转型升级

健康报:数字护联网南通模式——“信息化支点”撬动护理事业转型升级

来源: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3-05-17 09:20

“数字护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字面理解,它将数字化和护理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实际来看,它通过数据平台、物联网与智能化应用,将医疗硬件与护理软件无缝衔接,实现了医疗设备数据与护理电子病历之间的互联互通。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对护理业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2020年,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南通市医院协会率先提出打造“数字护联网”的设想。“数字护联网”围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减少临床一线护士工作量、提高医疗数据准确性为目的,以实现医疗设备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护理记录为目标,赋能智慧护理与智慧医院建设,为医疗卫生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模式、提供新动力。

截至今年4月底,在南通市区全部10家三级公立医院中,已有8家医院部署了“数字护联网”的数据平台,其中7家医院已具备监护类医疗设备生命体征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护理记录的核心功能。

预计到今年年底,南通市区10家公立三级医院将全部部署“数字护联网”数据平台、实现智能化应用。未来,“数字护联网”将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将南通打造成智慧护理“数字护联网”建设的示范城市。

南通市“数字护联网”建设起步于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之时,在之后的3年中不断迭代完善,并于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之际开始全面推广。

模式创新往往由实际需求催生。“既往临床上对于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多来源于医疗,对护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金华坦言,“基于特殊时期护理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诉求,我们开始在这方面动脑筋、想办法。”

据徐金华介绍,2020年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南通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紧缺问题凸显。为此,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多次组织专题研讨,并委托南通市医院协会医院信息化建设专委会,组织市内多家三级医院相关人员赴深圳参加“医联护通医学装备信息化建设考察与研讨班”,与国内知名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经充分调研与协商,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决定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支撑,按照“互联对接、自动采集、实时录入、精准统计”的建设思路,探索建设以医疗设备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护理记录为核心功能的医疗设备物联网系统,优先替代手工采集并录入生命体征数据这一占用护理人员大量时间的低效率工作,并将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确定为先行试点单位。

2021年7月,“数字护联网”建设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取得了初步成果,并以该项成果参加“第五届全国智慧医疗创新大赛”,获得了江苏赛区三等奖。该科首先使用“中心监护系统”,实现了床边监护中心化,将监护设备统一接入院内数据平台,与电子病历实现互联互通,综合利用监护设备的自动触发功能、数据平台的自动筛选功能与智能化算法,搭建了床边监护设备的“生命体征数字化智能采录系统”。经初步统计,该系统每天至少可为该科节约8小时的护理记录时间,保证了监护设备数据采集的原始性、一致性,得到了急诊内科护理人员的普遍认可。

2022年7月,“数字护联网”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面推广,超过90%住院患者生命体征数据采录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经分析统计,平均每天可为全院节约81名护士、共648小时护理记录工作量。为此,南通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南通市医院协会医院信息化建设专委会,专门召开了“医疗大数据智能化管理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总结评估该系统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试点情况及在全市推广的设想。

2022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数字护联网”建设案例——“全院级监护类设备大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的生命体征智能采录系统”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好医工”优秀案例评选,获得科技创新奖。

2023年1月,为进一步支持新冠病毒感染防治,解决医院救治设备普遍紧缺的难题,同时为医疗机构补充数字化硬件,加快加强“数字护联网”建设,南通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向市直医院紧急调拨了25台具有数字化功能的生命体征检测仪。这些设备可快速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护理记录,缓解了当时各医院普遍面临的设备、护理人员紧缺的局面。

回顾3年来“数字护联网”建设历程,徐金华表示:“信息化建设服务于临床一线和日常管理,从而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数字护联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护人员不足的矛盾,也为智慧医院建设赋予了新能量。”

据南通市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处处长、南通市医院协会医院信息化建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曹飞介绍,目前,在南通市卫生健康委直属的8家三级医院中,每家医院至少有3个科室具备了生命体征检测高效化、数据采录数字化的硬件条件。其中,5家医院已经具备体温单、危重症护理记录单生命体征数据数字化智能采录功能,2家医院具备全院体温单的数字化采录功能。

南通市中医院心内科已实现遥测监护、床旁监护、移动生命体征检测等多种医疗设备的统一互联、远程查看,全面具备了生命体征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护理记录的功能。该院即将启用的新院区将按照现有建设经验,确保“数字护联网”的整体覆盖。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已实现全院非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检测与数据采录高效化,部分普通科室实现了床边监护中心化、中心监护云端化、表单录入智能化。此外,南通市肿瘤医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也不同程度实现了“数字护联网”的部分功能与应用。实现床旁生命体征检测与采录高效化之后,护士将更多时间用于健康宣教、人文关怀与患者康复。图为护士在完成生命体征测量后,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打造智慧护理新维度——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数字护联网”建设实践

对于智慧护理的实现,“数字护联网”建设既是方法,也是结果。作为南通地区“数字护联网”建设的先行试点单位,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多部门通力协作。护理部调整了医疗设备数据采集流程,信息处设计了数据智能化处理方法,设备处提出了以标准化接口兼容不同厂家设备的解决方案。各部门经过不断探索与反复钻研,陆续取得建设成果,先后在南通市医院协会学术会议、全国智慧医疗创新大赛中获得奖项。

比获奖更有说服力的是实际应用效果。“医疗质量与效率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数字时代,医疗决策对数据准确性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数字护联网’解决了人工反复抄录数据繁琐易错的问题,提高了数据采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医疗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打开了新视角。”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卢红建表示,“此外,硬件与软件的互联互通,打破了原来单个设备的‘信息孤岛’状态,为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数据收集与研究,可以在医疗决策、科研创新、成本控制与资源匹配方面开展规律性分析与研究,提供实时预测预警,寻找最佳的管理路径,助力我院智慧医院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提升护理工作效率

“‘数字护联网’的核心模块是生命体征数字化智能采录系统,能大幅度减少将医疗设备生命体征数据抄录到护理电子病历中的工作量。以我院急诊病区为例,智能采录系统能减少同类工作量80%以上。”该院护理部主任、南通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王丽华表示。

据王丽华介绍,“数字护联网”在该院主要有普通病区、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分诊3个使用场景,包括9个功能模块,核心功能是实现医疗设备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护理电子病历,极大地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在普通病区,“数字护联网”实现了床边监护中心化、中心监护云端化、床旁生命体征检测与数据采录高效化、身份识别数字化、表单录入智能化等5个模块,同时以急诊病区和特需病区为中心,实现了特需患者监护可穿戴化。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该系统实现了床旁设备物联网化、数据采集多元化、中心监护系统云端化、病情预警智能化等4个功能模块。在急诊科,该系统实现了分诊生命体征检测与数据采录高效化的功能模块。

该院目前有500多台普通床旁监护设备,通过科室级中心监护系统或院内云中心监护系统,可实现床旁监护中心化的效果。护士在定时巡查患者的间隙,如遇病情变化,位于护士站的中心监护系统会实时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特别是夜班期间,医护人员容易疲惫时,该系统能充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床旁监护设备通过中心监护系统与数据平台实现互联,可按照科室需要的时间与频率向护理电子病历发送测量数据,并实时录入危重症护理记录单。通过嵌入式智能算法,在不改变数据原始性的前提下,智能筛选并剔除无效数据,实现了监护数据智能化录入危重症护理记录单。神经外科护士长倪娟表示:“该系统将监护患者每组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与录入时间从过去的1~2分钟减少至1~2秒钟,效率提升了60倍。”

目前,全院各科室均已实现非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检测与数据采录高效化。“按照以往的流程,测量一组生命体征数据并采录进体温单,大约需要6分钟。”该院肾内科护士长郁敏介绍,“按照现在的流程,30秒即可完成识别患者、测量体征、采集数据、录入表单4个环节,效率提升了12倍。”

“对于某些患者来说,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血栓、术后肠粘连、便秘等问题。”王丽华说。她有30多年护理经验,非常了解患者需求。穿戴式监护设备可让患者在监护状态下在病区内自由走动,监护信息实时显示在中心监护系统中,既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又实现了适度活动、促进了康复进程,同时缓解了护理工作压力,提高了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

促进危重症护理智能化

重症监护病房实行24小时无陪护制度。每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支持、沟通、健康指导及生活照料等全过程均需要护士参与完成。同时,重症监护病房里医疗设备繁多,产生的数据量是普通科室的10数倍之多,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更多的工作量来处理重症信息系统,因此这里的护理工作格外繁重。

通过局域网、物联网与5G网络,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EICU实现了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血滤机等主要床旁设备互联、数据互通。当医护人员不在患者病床旁,也可通过5G设备经中心监护系统远程查看患者生命体征实时信息与趋势数据。

“如果患者的某一项生命体征参数出现了异常,床旁设备会进行报警,但这并不代表患者一定出现了生命危险。”EICU主任李峰说,“通过设备互联、数据互通,结合相关诊疗指南在院内数据平台进行云计算,中心监护系统实现了主动智能预警功能,从原来的单一生命体征数据报警,转变为多数据组合的趋势报警来反映患者状态。这项技术大幅降低了不当报警对医护人员的干扰,使危重患者管理更加智能化,并推进了诊疗水平的同质化。”

“数字护联网”将重症信息系统的数据采录范围从监护设备扩展到呼吸机、输注泵、血滤机等救治类设备,极大地提高了重症护理记录的工作效率,大幅度减少了护理记录的工作时长,让护士能更多地关注患者所思所想,更多地在床旁对患者进行交流和护理,让护士回归了护理本位。

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互联互通

作为医疗设备的专职管理部门,医院设备处在满足临床、信息规划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设备的采购成本与运营效益。如何实现“三全其美”?

据该院设备处处长陈勇介绍,首先,该部门对老旧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尽量节约采购成本,最大限度实现老旧设备联网。在儿科病区,即使10年前采购的监护设备,也能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通,为医院和科室节约了大量成本。其次,相关环保政策出台对医疗设备提出新标准、新要求。在采购新设备时,设备处协同采购中心进行批量采购,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

陈勇表示,系统只兼容独家设备将为采购工作带来风险。通过与该院信息处共同探索,他们最终找到了使不同厂家、不同设备实现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从而打破了采购限制。

作为全院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维护及信息资源管理的枢纽,在打造“数字护联网”过程中,该院信息处做出了很多创新性探索。2020年,该院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5级评审和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级甲等测评;今年5月,接受了国家电子病历6级评审。

信息处处长李民从专业角度阐释了自己对“数字护联网”的理解。他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通过设备互联与数据互通,在医院现有电子病历基础上,实现了全院患者生命体征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护理记录的核心功能,最终达成医疗设备数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目标。该系统对医疗设备、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移动护理信息系统3个环节进行技术整合,通过医疗设备端自动触发、集成平台端自动筛选、信息系统端智能化录入,在不改变数据原始性的前提下,实现医疗设备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护理记录的功能。

在“数字护联网”建设过程中,信息处始终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统一接口协议,实现数据管理标准化,接入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医疗设备,避免软件绑定硬件。最终,在信息处与设备处的共同努力下,全院实现了不同厂家、数百台设备共用一个数据接口,节省了大量的接口开发与管理成本。

建院于1907年的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南通地区成立最早的西医院,2022年12月整体搬迁至新院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南通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力争把该院新院区建设成省内一流、苏中领先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及长三角地区重要区域医疗中心。未来,在建设“数字护联网”的同时,该院还将积极探索“数字医联网”建设,让其成为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友情链接:  江苏省卫健委      |      南通市卫健委      |      南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江苏省人民医院

子站链接:  急诊科      |      产科      |      脊柱科      |      药剂科

Copyright © 2019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57号

苏ICP备08003550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医院地址:南通市崇川区胜利路666号

咨询电话:工作时间  81111888、81111999

                 节假日、非上班时间  18962985166

投诉电话:85512345

公交车线路:72、77、78、82、95、616路

轨道交通线路:地铁1号线至崇州大道站4号出口方向

医院官微微信二维码

医院官微微信

南通一院发布

南通一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