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医苑文化  /  CULTURE

/
/
/
彭裕文教授谈人文与医学

彭裕文教授谈人文与医学

来源: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6-04-13 16:31

  彭裕文,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解剖学家。1987年7月至1988年8月,以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神经解剖研究所从事神经解剖学研究工作。1993年11月至1994年1月,作为国家公派的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 Stanford大学医学院从事计算机辅助的解剖学研究。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教育处长、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 、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复旦大学克卿书院院长、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

  医学与人文的关系

  医学哲学家R.Munson说:“医学不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尽管其知识结构部分可能是科学的。但是,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不能还原为科学。”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中国古典名著《物理论·论医》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这表明“仁爱”、“达理”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医者”正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

  进入20世纪以后,“科技万能”、“技术至上”主义的张扬却使当今医学出现了非人性化的倾向。医学工作的对象不再是病人,而是疾病;病人也不再是完整的富有情感的人,而被当作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乃至整个社会人群,都沉浸在“先进仪器设备和药物保障健康”的现代迷信之中。这是技术至善主义引导下的“医学异化”,表明医学已逐渐背离了其固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在违背“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医学异化”带给我们的不一定是健康幸福,而是不一定有效的“新药”、不一定必要的手术和一定昂贵的医疗费用。医学与人文精神脱离,不仅无益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而且最终将束缚医学自身的发展。因此,现代医学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吁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怎样认识健康与疾病

  何为健康?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非生物而来,并由低级到高级。所以,人一半是“野兽”(动物性,生物的人),一半是天使(社会性,社会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以及个人的修为,最终是社会性占了主体。那么“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肉体的人与精神的人”在每个人个体内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都同时存在。因此更广义的健康还应包括精神上的健康。WHO提出,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何为疾病?传统观念认为,偏离了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状况就是疾病。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参数(包括智能)都进行了测量,这些数值大体符合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可以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超出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便是“不正常”。但是从广义上看,疾病并不仅仅是导致躯体的损伤和疼痛的生物学问题。疾病更应该是复合的心身问题,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躯体的障碍或疼痛,还有精神的困扰和心理的痛苦;疾病还常常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小到影响家庭的稳定和繁衍,大到有时候会改变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医学的作为在哪里

  美国医学家G.H.Roche认为,医学是一门永远不会完善的科学;实际上,科学本来就是不会完善的;医学科学技术在否定之否定中与时俱进;医生应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并持批判和创新的态度。黄炎培作词的上海医学院院歌中提及“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痛苦。”可见,医学的作为在于不断的进取,与疾病抗争,为人类消除痛苦。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在疾病目前,人类永远处于被伤害的地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高一丈,魔高十丈。”医学与疾病就是在螺旋似的对决中,不断地演化,抗菌药物和免疫制剂对病原微生物的卓越征战取得一次次重大胜利;从断肢再植到器官移植、人工器官;微创手术、达芬奇智能机器人手术,使得外科手术越来越精细、创伤越来越小;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系统揭示了生命奥秘的终端细节,医学取得了划时代重大进步……不一枚举。

  中医的“整体观”、“人文因素”

  西医是建立在病理解剖学基础上的医学体系,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体的认 识由组织器官发展到细胞、分子甚至 DNA 的水平,认为疾病是由于这些脏器发生病理变化 造成的。所以治疗多以恢复这些脏器的实体为目的,治的是“病”,用药的机理也多为“对抗”。

  西医医学发展的初期目的仅仅是“救死扶伤”,医学发展的四个阶段:神灵医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生物医学模式(科学与技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文与医学)。现代医学已经清醒认识到:医学不仅要考虑生物学的因素,也要重视人的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还要克服哲学的贫困和人文的失血。目前试管婴儿、康复医学、美容手术、临终关怀等已经明显拓宽了医学的范畴,现代医学已经走向多元健康关怀阶段,人文的因素逐步提升。现在的全科医学与多学科会诊(MDT)的发展,也是“整体观”治疗的典型案例。

  中医是一种循证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与环境不协调或自身脏腑间失去平衡而造成的,治疗不完全在于病理的变化,更多地考虑机体功能的恢复,治的是“症”,用药的机理多为“调整”。这与人文医学模式中的整体观与人文观不谋而合。当代传统中医的方向是在西医为基础的前提下综合发展,宽容兼容,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回归和重建尊医文化

  医学在发展中遇到或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医学自身是难以解释和解决的,不得不借助于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例如当医院的经济利益或规章制度与救死扶伤的责任发生冲突时;当医患关系紧张直至产生医疗纠纷时;当人们对卫生资源分配不公而提出批评时;当医学新进展给传统伦理道德带来冲击而导致新的恐慌时;医学将何去何从?因此,无论是从增进人类健康角度看,还是从医学自身发展角度看,都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学的建设。在构建医学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同时,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

  上医的创始校长颜福庆说:“学医的目的,有许多人以为能多赚钱,我想他跑错路了。因为做一个真实的医生,是赚不到许多钱的;除非用不正当的方法,当然例外。若然有人因为喜欢科学而学医,那我想也不是最好的目的;因为科学不是全能福人的,而医生是福人的职业;若然有人拿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最好的。取这种目的人,才是人类的服务者。”正所谓“才不近仙不可为医,德不近佛不可为医”。一个真正的医者,应该是德艺双磬,医学知识的学习与人文修养同样重要。WHO推荐“五星级”医生的标准为“有效的治疗者、有效的咨询者、有效的协调者、有效的健康管理者、有效的健康理财人”,这是好医生的完整诠释。

  学医、行医之前路漫漫,任重道远,但努力求索、乐于奉献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尚和纯粹。Romain Rolland 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友情链接:  江苏省卫健委      |      南通市卫健委      |      南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江苏省人民医院

子站链接:  急诊科      |      产科      |      脊柱科      |      药剂科

Copyright © 2019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57号

苏ICP备08003550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医院地址:南通市崇川区胜利路666号

咨询电话:工作时间  81111888、81111999

                 节假日、非上班时间  18962985166

投诉电话:85512345

公交车线路:72、77、78、82、95、616路

轨道交通线路:地铁1号线至崇州大道站4号出口方向

医院官微微信二维码

医院官微微信

南通一院发布

南通一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