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医苑文化  /  CULTURE

/
/
/
他出生在一个三世为医的中医世家,祖父孙公望为南通市名老中医,师承上海名医恽铁樵;他插过队、下过乡、当过老师,但他最终接过父辈衣钵,成为一名行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通城名中医。如今,他虽已退休,但仍以自己的方式发挥余热—— 孙刚:老骥伏枥 初心不改

他出生在一个三世为医的中医世家,祖父孙公望为南通市名老中医,师承上海名医恽铁樵;他插过队、下过乡、当过老师,但他最终接过父辈衣钵,成为一名行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通城名中医。如今,他虽已退休,但仍以自己的方式发挥余热—— 孙刚:老骥伏枥 初心不改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27 01:52

  良医门前病人多。尽管已经接近中午下班,但市一院中医科诊室的门外还有不少人等着找孙刚主任看病。有老病友表示,孙主任现在退休,每周三上午才上专家门诊半天,不能错过这个找他看病的机会。

  孙刚出生在一个三世为医的中医家庭,祖父孙公望为民国初年上海名医恽铁樵先生的入门弟子,是江苏省的名老中医。但孙刚走上从医的道路,却不是继承家业那样顺理成章、一帆风顺的。中学毕业前,孙刚并没有从医的打算。1966年时,“文革”停课,学业中断。祖父见他辍学在家,就引导他学起了中医。先是口传心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内经讲义》,之后又让背诵《药性赋》、《汤头歌决》、《医家四要》、《学医便读》等入门书籍。每晚都要督学一两个小时,有时讲解,有时提问,有时还一起诵读,非常严格。孙刚不曾想到的是,这一学,他命运的轨迹就此改变。

  插队知青小试医术

  1969年,孙刚像其他青年学生一样,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临行前,祖父交给孙刚一本《临证治验录》并说:“你过去所读之书只不过知其大概,今后还须熟读精思结合临床深入体会,坚持数年方能融会贯通。”又反复叮嘱为医之道,“存心仁慈,品端术正”、“济人为急,重义轻财”、“书本不熟,不得临证;书法不工,不准写方”、“入乡随俗,随遇而安”。

  下乡后,孙刚寄居在一户农家,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挑灯夜读。日子久了,房东知道家中来了个正在学中医的青年郎中,自然高兴,家中有人生病时,就找他看。孙刚慎重地识证用药,几次下来,效果都不错。初试得手,孙刚信心大增。此后,只要知道身边有人患病,他都毛遂自荐,不收分文上门送医,治愈了不少人。

  大队支书的儿子得了麻疹后持续高热,咳嗽不断,找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好。房东力荐孙刚前往。那时候,大队支书可以算是插队知青的顶头管理者。孙刚对此颇感压力,无奈经不住人家再三催促,只得把心一横,领命前往。上门后,孙刚静心辨症。先观人,患儿气促鼻煽;后诊脉,脉浮滑而数。当即断定了“肺热壅盛”,应给予“麻杏甘石汤”宣肺清热。一剂药之后,患儿退热;两剂之后,咳嗽也好了。支书大喜过望,办了一桌酒席答谢。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的知青成了座上之宾,在乡间一时成为新闻。几天后,孙刚又医好了一个高热便秘、疯言疯语的瓦匠。至此在村民中立下了口碑,上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

  1974年,孙刚得到老支书和村民支持,分得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告别了农村,踏上了新的学习征程。

  中西结合慧眼识病

  1974年,孙刚至通师学习;1976年,留校任教;1979年,调入我院中医科。1991年,又调入了我院老干部病区(现老年科前身),参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工作。如此一借就在老年病科工作了整整二十年,直到退休。

  那时老干部病区设在医院的四合院里,其中附设国际海员病房,医疗条件和其它病区相比堪称一流。孙刚之前专业是中医,这时因为工作需要,又学起了西医。老年科主任袁树德为人爽直,遇有危重病人总是放手把孙刚推到一线接受磨练,并鼓励孙刚大胆工作,独立处理诊疗问题。袁树德还反复叮嘱,老年人的病症多种多样,常不典型,病情判断不明时,处理更应积极,千万不可存在消极等待的侥幸心理,除非有充分把握,才能“先看看再说”。

  二十年来,孙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房度过的。“虽然没有做到把病人当亲人,但努力做到了把病人当病人。”是他信条,也是自我评价。20多年,孙刚未出现一起医疗事故,压力繁重的夜间值班总是精神饱满。这其实也没有什么秘密。因为每次轮到孙刚夜班,他都会在下午结结实实睡上几个小时,“都是肉长的身体,不睡觉,怎么能保证晚上的精力呢,遇上抢救任务更是没底。”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而同时有过中医和西医经历的孙刚在看诊时,则更喜欢先中后西,两者结合着看。他认为中医传统的诊察和辨证方法,虽重视整体的病理变化,但对局部微细结构的病理改变则难以观察深刻;而西医的诊断,虽对局部的病理改变观察比较清晰、细致,但往往忽视患者的整体状况,如果辨证和辨病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就能更好地辨别病症,不容易错过一些细微的蛛丝马迹。

  曾有一位无线电厂退休工人吴某因为膝关节疼痛、两腿站立不稳前来求医。经简单检查发现,吴某两膝关节肥大,无咳嗽 症状,两肺听诊无异常。但病人还伴发有杵状指,孙刚据此认为,这很可能是肺性肥大性关节病,高度怀疑肺肿瘤。后经CT检查,确诊为左下肺癌。因为诊断及时,为手术赢得了宝贵时间,吴某重获健康。孙刚说,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症状,往往先于肺部症状数月或数年出现,容易误诊为单纯骨关节病变,而忽略肺癌的诊断,如果忽略一些细节,很可能发生误诊。

  之前几年,病区有一位年过九旬的老病号管老,眼不能见,耳不能听,交流非常困难。一日孙刚早查房,发现老人精神萎靡,呼吸频率加快,经听诊发现右下肺有湿罗音,考虑为老年性肺炎。那天下着小雪,孙刚一边护送老人前往影像检查,一边吩咐护士作好抗生素皮试准备。半小时后,经急诊CT证实为右下肺炎症。后经过二十天的治疗,管老转危为安。后来,老人一直活到了102岁,成为本院老年科病区最长寿记录的保持者。

  家风古朴亲慈子孝

  孙刚家风颇有传统文化的余韵,以乐天处世、宽厚待人为信条,对邻里对病人都能以真心相待。孙刚记得小时候母亲做藕饼时,总要把“卖相”最好的那份先挑出来,转送给邻里的孤寡老人,然后一家人才能安安心心分享剩下的饼子。

  孙刚的二老生活随性,饮食多不挑剔。母亲平时喜食动物内脏,而血压一向正常。父亲每晨进食咸菜馒头一只,煮鸡蛋一枚,隔夜茶一杯,身体也安然无恙。这或许也与心宽有关吧。

  2013年,孙刚到了退休的年龄,而家中的父母都已年逾九十。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孙刚也一直认为,父母的健康是儿女的幸福,父母的幸福是儿女的心愿。所以退休之后,他放弃了其它一些医疗机构欲聘请其的全日制工作,投入大量精力侍奉双亲,静享天伦。

  2015年,老母亲因肺部感染生命垂危。老人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甚为坦然。而孙刚身为人子,与同事们奋力施救。老人病情虽重,但临床救治经验丰富的孙刚并不慌张。多年来,他一直认为,人到老年气血渐衰,抗病能力明显减弱,已无与疾病长期斗争的本钱,无粮之师贵在速战。老年人的肺炎一经诊断应使用抗生素,初始几天的治疗应选用较为高档且广谱的抗生素,以便迅速控制住感染,切断老年人多器官衰竭的源头。在随后的治疗中,他与同事们中西药并用,重药猛施,终于使老人奇迹般地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经此一事,孙刚更加确信,知识就是力量,医生多一份知识,病人多一份安全。而能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父母服务,则是最大的孝顺与欣慰。

  岁月匆匆,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忆及往事,孙刚感慨,祖父与他灯下诵读医籍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恍若昨天。回顾过去的学习,鸡声灯影备具甘苦,寸积铢累亦有心得。即便步入人生的暮年,他也坚持常学常新,老骥伏枥,初心不改。

  ·黄宇·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友情链接:  江苏省卫健委      |      南通市卫健委      |      南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江苏省人民医院

子站链接:  急诊科      |      产科      |      脊柱科      |      药剂科

Copyright © 2019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57号

苏ICP备08003550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医院地址:南通市崇川区胜利路666号

咨询电话:工作时间  81111888、81111999

                 节假日、非上班时间  18962985166

投诉电话:85512345

公交车线路:72、77、78、82、95、616路

轨道交通线路:地铁1号线至崇州大道站4号出口方向

医院官微微信二维码

医院官微微信

南通一院发布

南通一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