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医院动态  /  NEWS

/
/
/
“急”在分秒之间 “救”在生死边缘 | 走近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急”在分秒之间 “救”在生死边缘 | 走近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27 21:12

  有这么一个地方,处在生与死的边缘,这里寒冷与温暖交织,无奈与希望同在,这就是急诊科。

  在这里,时时笼罩在死神阴影下,但枯萎生命也可以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他们时时刻刻体验着人间的生死离别,也体会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他们是生死边缘守护生命的使者。

  他们用精湛的诊疗技术奋战在抢救一线,用润物无声的关爱践行医者仁心,用“急诊走基层”丈量江海大地。

  这就是他们,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群体。

  35年发展之路,铸就专科特色品牌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创建于1984年,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苏中地区急危重症区域救治中心。科室现总建筑面积8000 m2,拥有全市面积最大、功能最为完备、布局最为合理的急诊抢救室,设13个独立抢救单元,急诊病区床位47张,急诊监护病房(EICU)床位10张,总体上形成了以诊室、观察室、抢救室、EICU、病区和输液室为有机单元的急诊诊治体系。科室年诊疗人次近15万,年危重病人抢救达万人次以上,抢救成功率>97.6%,连续多年实现无医疗事故的高质量运行。尤其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中,显示出了现代急救医疗“及时、快速、准确、高效”的特点,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在学科带头人陈建荣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硕果累累。科室现拥有专科医师35名,其中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8名,硕士生导师3名,研究生学历占60%以上。专科护士100余名,其中省级专科护士7名,本科学历占60%。科室先后被评为市级重点临床专科、市级重点学科、南通市临床医学中心。2018年底聘请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于学忠教授成立名医工作室,为急诊科学科高质量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强保障。

  急诊中心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流程布局科学。急诊抢救室每个抢救单元均安装了吊臂,集心电监护系统、吸氧、负压吸引、压缩空气等为一身,可以随时查阅患者临床、检验和影像资料,对患者进行床边急救。急诊功能检查区与急诊抢救室仅一墙之隔,门出为入,急诊超声、影像、检验等辅助检查一站式完成,部分先进的移动检查设备能及时到达急危重症病人身旁检测,充分体现了对急危重症病人精准诊断与救治的要求,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科室技术特色鲜明,在心脏骤停的复苏技术、各种中毒的综合抢救、各种原因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采用亚低温治疗成功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后脑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科室注重研发信息技术并运用于诊疗活动,在国内率先开发了多项软件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优化了临床路径、提高了医疗质量。

  急诊科近年来完成了国家、省、市及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新技术奖和市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40多项,国家软件著作权6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科室人员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急诊医师年会、全国卫生应急大会、全国科普大会等专业会议作专题报告,分别承担着南通大学、江苏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急诊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成功举办江浙两省急诊年会,主办国家级、省级急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30多项。

  近年来,科室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市级“青年文明号”,省、市级“巾帼示范岗”,省卫生计生行业“党员示范岗”,市卫生计生行业“先进党支部”,全市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急救绝技助患者化险为夷,人文情怀展医者仁心

  18年12月一个晚上,一位奶奶慌慌张张地抱个十几个月大的孩子跑到市一院急诊科分诊台前说:“快点快点,小孩吃核桃被呛到了!”急诊中心护士长任玉琴看到孩子面色有点不对,不能发声,哭不出来,目光呆滞,呼吸不均匀,情况非常紧急!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也有点虚,就把孩子带到抢救室里,想着这样人多点我也好喊帮忙,结果抢救室的同事都在忙。”于是,任玉琴大喊到:“快打电话给五官科!准备吸引器!”与此同时,她立刻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立马蹲下来一只手托住小孩,以大腿为支撑,另一只手在小孩背上冲击性拍了三四次,小孩口角开始有点黏痰流出来,后来两次先吐了硬币大小的一团东西,最后吐出来鸭蛋大小裹着黏痰的东西——一块要命的核桃,孩子马上哭出来了,面色转红润,瞬间就神气了!

  事后,任玉琴坦言,其实就是在电光火石之间作出的判断与采取的措施,虽然没有家属的道谢,但孩子那响亮的哭声就是对她最好的肯定!

  像这样的急救事件,在市一院急诊科每天都在上演。不久前,一位名叫石丸周史的在通日本专家突然感觉心脏不适、呼吸困难,被转送到市一院急诊室,仅10分钟内急诊医生对患者完成了心电图等初步检查,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对于心梗病人,时间就是生命!”当时的接诊医生介绍,患者病情十分危重,随时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风险。从心电图判断患者左冠回旋支血管闭塞,必须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术,才能有效地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于是,该院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在患者没有办理住院手续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手术,短短十几分钟,石丸周史就躺在了手术台上,“我们将一根指引钢丝通过闭塞的血管到达血管的远端,再送入一个球囊,将堵塞的血管进行扩张。”很快,仅仅26分钟就顺利完成了整个手术,患者的血管得到了开通,血流得到了恢复,石丸周史心脏不适的症状迅速消失。

  如果说技术是保障生命的利器,那么关爱则是康复的催化剂。急诊室经常会收治一些由警方、120和民政部门转送来的无名氏病人,尽管这些病人往往身无分文、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尽管不知道他们的家属什么时候出现,但是她们依然会一丝不苟地进行护理和治疗。

  七天大的孩子抢救无效,父亲在床旁一边哭一边亲吻宝宝的小脚,护士们也躲在旁边红了眼眶;老年痴呆的老太太,只是一个人误闯医院急诊室,但护士却为她拿来热乎乎的饭菜,想方设法为她联系家属、安排工友护送……在医护人员心里,病人永远都是在第一位的。

  在急诊输液室,“点滴”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医疗风险。输液室护士不仅能及时发现高危病人、高危症状、及时地处理病人,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暖心举措。端上一杯温开水、协助电话联络子女、搀扶病人如厕等诸如此类的主动服务,在输液室随处可见。

  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急诊人就是这样用行动来诠释。

  打造一体化创伤救治中心,多学科协作屡创生命奇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0万人死于创伤,主要为青壮年人群,创伤致死因素在45岁以下人群中居首位。我院于2016年成立了创伤中心,并于2017年参照国内外先进创伤救治理念和模式,成立了以EICU为平台的“急诊创伤救治中心”,2018年获评为江苏省区域性创伤中心。

  2019年春节,急诊120划破了节日的宁静,一个车祸导致全身多处损伤伴肢体瘫痪的小伙子被送进了抢救室。血迹模糊了他的面容,抢救室里充斥着一股浓浓的血腥味和家属恐惧的哭声。“患者神志不清,心电监测、开放静脉通路快速扩容、开通绿色通道、备血、准备CT检查……”所有的抢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医护人员们忙而不乱,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20分钟就将小伙子安全转运到EICU。

  23岁是怎样的一个花样年华?他的家人们又将承受什么样的痛苦?医护人员深深知道,这样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对于他的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创伤救治团队紧急救治的同时启动全院相关专科会诊机制,脊柱外科第一时间参与专科诊疗,在初期复苏后进行了严密的术前评估,制定出详细的手术方案,尽早为患者进行了手术减压,随着病人病情的改善,患者肢体的肌力也逐渐恢复。

  经过多学科精心施治,两个月后,小伙子顺利出院,并发来他站着锻炼的抖音视频,微笑着向医护人员挥手致谢,创伤救治团队的成员们都为之欢欣雀跃,一种自豪油然而生。

  1年前的冬天,一个车祸导致骨盆严重骨折伴有休克的多发伤病人,被家人送到急诊室时血压已经难以维持,妻儿了解病情后悲痛欲绝,血管外科和EICU的医生们为他在床边紧急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导管进行临时阻断止血,创造了转送进行介入诊疗的机会,为他争取到了一丝生机。这个病人最终转危为安,抢救团队的积极作为给这个行将破碎的家庭注入了阳光和温暖,也为类似的病人寻找出一条救治之路。

  严重骨盆骨折、高处坠落多发伤、颈椎骨折……,一例例濒危患者在这里起死回生。以EICU为平台,通过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手术、重症监护等多维一体的绿色通道,形成了一体化无缝救治格局的创伤救治模式,保证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最大限度实现使患者恢复生理功能的最终目的,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创伤急救理念,提高了救治危重多发伤患者成功率。

  自2016年创伤中心成立以来,每年收治的创伤病人约2500例,严重创伤病人超过300例,其中在EICU中的抢救成功率达到90%以上,为严重多发伤患者创造了更多的手术机会。创伤中心创建的诊疗体系得到业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急诊走基层”16载风雨无阻,精准科普再创新形式

  一院急诊门口,三块国家级基地的铜牌格外引人注目。这是2016年5月,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授予该科的“基层急救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心肺复苏学医教研基地”、国家级“腹部心肺复苏学应用转化基地”也在当天同时挂牌。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教授,分别于2014、2015年走进南通实地考察后,第三次专程从北京来到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代表中国医师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授予该院“基层急救教育示范基地”铜牌。这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家“基层急救教育示范基地”。

  16年前,面对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存在急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薄弱,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思维、理念等方面知识缺乏,张利远主任启动了“急救走基层”活动。16年来先后办班170余期,已有4万人次参加了培训,辐射到常州、扬州、盐城、镇江、苏州、南京以及浙江、上海等地基层医医疗单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给予:“急救走基层,风雨十四年——国内独特品牌”的评价。

  作为南通市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多年以来,急诊科积极投身到提升市民自救互救素养的急救科普培训、宣传中去,开展“525+”、“白金十分钟”等急救科普活动,科普进社区、学校、厂矿,编排急救情景剧,编写急救科普教材,开设高校急救课程……,系列培训使十万余人受益。

  近年来急救培训形式不断创新,进行了更加精准化的“点对点培训”,实行小班制教学。2018年,在市卫计委支持、消防支队配合下,急诊科创新性开展“医学急救走消防”工程,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走进消防大队进行导师制教学,针对消防官兵出警现场需要,重点进行心肺复苏、创伤、电击伤、溺水等急救技术培训,显著提升了一线消防官兵在事发现场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急救,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一个个奇迹在这里得以诞生。“十三五”期间,一院急诊科将朝着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队伍专业化、技术标准化、水平国际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制度化、信息网络化”的现代国际急诊目标而迈进。

  陈建荣院长寄语急救事业任重而道远,“一院急诊人要以更加开拓进取的责任担当,以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打造为抓手,以临床科研创新为驱动,医、教、研、预防齐头并进,不断提升急救内涵建设,打造优质、高效、协助的急救团队品牌,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南通健康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友情链接:  江苏省卫健委      |      南通市卫健委      |      南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江苏省人民医院

子站链接:  急诊科      |      产科      |      脊柱科      |      药剂科

Copyright © 2019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57号

苏ICP备08003550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医院地址:南通市崇川区胜利路666号

咨询电话:工作时间  81111888、81111999

                 节假日、非上班时间  18962985166

投诉电话:85512345

公交车线路:72、77、78、82、95、616路

轨道交通线路:地铁1号线至崇州大道站4号出口方向

医院官微微信二维码

医院官微微信

南通一院发布

南通一院发布